《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6-19 17:15:40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授课单位: 经济管理系
学时: 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夏中庆 201405
学分: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定位
统计学基础的课程定位是职业能力课,会计电算化、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都将统计学基础作为必修课开设,随着人们对对口升学、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统计师职称考试的重视,统计学基础知识更显重要,统计学基础对于学生就业、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统计学基础需要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知识为基础,熟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在知识体系上,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它是后续的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必备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定量分析技术。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80学时,其中社会实践和实训约占40%。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目标: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单元(工作任务模
块或实训项目)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参考
课时
 
 
 
 
 
1
 
 
 
 
 
总论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发展简史
2.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
3.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4.理解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5.理解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6.掌握统计的含义
7.掌握统计工作过程
8.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
1.知道如何应用大量观察法
2.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
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
3.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
4.能够区分标志与指标
5.能够区别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6.能够区别变异与变量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的发展史、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由两名学生扮演调查人员,其他同学扮演被调查者。调查人员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内容、进行调查、进行汇总、进行分析;被调查者配合回答,然后可以互换角色。
3.讨论:学习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统计?统计的含义;大量观察法的应用。
4.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总体、
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
体系、变异、变量,使学生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
5.学生课下上网查询:统计发展史、统计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4
 
 
 
 
 
 
2
 
 
 
 
 
 
统计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
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能力目标:
1. 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进行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
3.课下拟定调查方案: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4.课下拟定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6. 课下学生上网查询:调查问卷
 
 
 
 
 
 
4
 
 
 
 
 
 
3
 
 
 
 
 
 
统计调查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
2.了解普查的组织工作及注意事项
3.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4.理解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5.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
6.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条件。
 
 
能力目标:
1.能编制统计台帐
2.知道如何普查
3.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调查的分类、各调查方法的概念和特点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选择统计调查方法。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
4.分组讨论:讨论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5.课下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6. 学生上网查询:统计法、统计调查制度、人口普查等资料。
 
 
 
 
 
 
 
4
 
 
 
 
 
 
4
 
 
 
 
 
 
统计整理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
2.了解统计汇总的概念
3.了解手工汇总的折叠法、卡片法
4.了解统计数据的审核内容
5.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的含义
6.掌握统计整理的程序
7.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
8.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数列的概念
9.掌握统计汇总的划记法、过录法
10.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能力目标:
1.知道钟形分布、U形分布、J形分布的特征,尤其是正态分布
2.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
3.能进行审核资料
4.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5.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
6.能编制统计表
7.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8.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整理的程序、各汇总方法的应用、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各概念、编制变量数列、统计表的结构及设计要求、统计图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进行统计整理工作。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各种手工汇总方法;资料的审核;编制变量分布数列,从而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的含义;正态分布。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论手工汇总方法的应用范围、正态分布的应用。
5.实训:应用划记法、过录法;
 编制变量数列;编制统计表;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6.实验上机: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6
 
 
 
 
5
 
 
 
 
 
 
 
统计综合指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2.了解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3.理解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4.理解算术平均数的主要数学性质
5.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
6.掌握时期总量、时点总量的概念及区别
7.掌握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的概念及区别
8.掌握各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
9.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
10.掌握各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
11.掌握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12.掌握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注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知道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结合运用原则、多个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
2.能用总量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3.能区别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4.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5.能用各相对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6.能用各平均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7.能用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计算公式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时期总量、时点总量的概念及区别;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的概念及区别;各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平均指标的概念;
各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结合运用原则、多个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
5.实训: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12
 
 
 
 
 
 
 
6
 
 
 
 
抽样推断
 
 
知识目标:
1.了解抽样推断的作用
2.了解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3.了解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4.理解有关抽样技术的概念
5.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意义和程序
6.掌握抽样推断的含义
7.掌握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8.掌握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9.掌握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10.掌握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
 
能力目标:
1.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
样本指标
3.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
、样本指标
4.能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必要抽取数目
5.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
6.会用《正态分布概率表》查t值
7. 会计算抽样极限误差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有关抽样技术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含义、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进行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教授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假设检验。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区别;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重复简
单随机抽样和不重复简单随机抽
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必要
抽取数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
极限误差;区间估计。
 
 
 
 
10
 
 
 
 
 
 
 
7
 
 
 
 
 
 
 
 
 
 
 
相关与回归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
2.理解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a、b的推导过程
3.掌握相关的意义和种类
4.掌握相关表和相关图
5.掌握积差法相关系数
6.掌握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7.掌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8.掌握估计标准误的分析
 
能力目标:
1.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
2.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
3.能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4.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
5.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相关的意义和种类、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法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判断标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系统相关与回归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判断、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相关关系与回归关系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相关系数、估计标准误、回归系数;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
 
 
 
 
 
 
 
6
 
 
 
 
 
 
 
 
8
 
 
 
 
 
 
 
 
 
 
 
 
统计指数
 
 
 
 
知识目标:
1.了解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指数的分类
3.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
4.掌握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5.掌握同度量因素的概念
6.掌握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7.掌握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法
8.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9.掌握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
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
2.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
因素、三因素分析
3.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
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
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5.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指数的概
念、作用和种类;综合指数的编
制方法;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任务,由学生进行系统综合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指数体系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在编制方法的区别;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在编制方法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综合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指数体系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8
 
 
 
 
9
 
 
 
 
 
 
 
 
时间数列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时间数列的作用
2.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
3.理解动态趋势分析的目的
4.理解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5.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
6.掌握时期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7.掌握时点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8.掌握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9.掌握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10.掌握时间数列的修匀方法及其特点
11.掌握季节变动的概念
12.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1.能编制时间数列
2.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
3.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4.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5.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6.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
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7.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
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
8.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
季节变动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和编制原则;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关于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各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逐期增
长量、累积增长量;计算绝对数
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相
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
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
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
的长期趋势;用按月(季)平均
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
 
 
 
 
14
 
 
 
 
 
 
 
 
 
10
 
 
 
 
 
 
 
 
 
统计预测
 
 
 
知识目标:
1.了解预测的原则
2.了解定性预测的因素列举法、指标分析法
3.掌握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
4.掌握配合直线趋势方程进行外推预测的方法
5.掌握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1.会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进行外推预测
2.会用三点法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
3.会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预测的概念与原则、定性预测各方法的概念及步骤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十名学生扮演专家,其他学生设计问题、收集资料、筛选最优方案,通过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掌握德尔菲法的应用。
3. 实训:主观概率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进行外推预测; 用三点法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4
 
 
 
11
 
 
 
统计分析报告
的撰写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
2.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
3.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
以学生的调查和整理资料为基本资料,在前面相关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基础上,写一篇简短的统计分析报告。
 
1.教师讲解: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统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
2.学生观察: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
3. 学生课下上网查询: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2
 
 
 
 
复习、考试 6
 
合 计 学 时 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1、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采用讨论课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
2、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资料,进行讲授、演示,并按照设计活动的内容展开教学。
3、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强化案例和流程教学,让学生边学变练,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训练活动中,即学会统计业务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又练就各项统计技能。
5、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沟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热情、客观、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6、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评价建议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学生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结构分数制,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成绩×20%+期中成绩×70%  其中:
平时成绩考核办法:以量化为准,具体衡量指标为平时作业的完成态度、次数和质量,上课听讲、发言以及给老师提教学意见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中考试考核方法:以布置的统计调查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为准,视调查完成的质量好坏,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末成绩考核办法:闭卷考试。以卷面成绩为准,所考内容以课程为中心,以上课所讲和所要求的内容为主。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和实训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3、集中实训评价(见下表)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序号 任务模块 评价目标 评价方式 评价分值
1 总论 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提问和训练活动 5%
2 统计设计 着重于统计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进行评价 5%
3 统计调查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践活动、阶段测验 5%
4 统计整理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实践活动、阶段测验 10%
5 统计综合指标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15%
6 抽样推断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10%
7 相关与回归分析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10%
8 统计指数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15%
9 时间数列分析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15%
10 统计预测 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活动 5%
11 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 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活动 5%
(三)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统计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和企业对统计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深度与难度。
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统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把统计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文字表达要深入浅出,图文展现应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处理统计业务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
5、建议编写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教材,除了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外,加入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
(四)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
任教团队中,各任课教师应具备统计类或会计类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获得的统计师职业资格、具有一线实践经历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其中,40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保持在40%以上,双师型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达到60%,高职师生比达到1:18
(五)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或教室;计算机。
(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设施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开发和利用外校实训基地。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处理统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有一个真实或仿真的操作环境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院和系部在不断开发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训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统计业务的操作,熟悉真实的统计业务流程,为学生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做好铺垫。
5、与社会职业教育结合,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
(七)其它
   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应知道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求导数、解方程,知道概率论的基本理论、恩格尔系数等内容。
  选用教材:《统计学基础与实务》顾美君  主编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2年2月第1版
参考书: 《统计与分析》 刘泽 主编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
习题集:《统计学概论习题集》卞毓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2版
          《统计基础知识习题集》娄庆松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上一篇:《市场营销学》课程标准
下一篇:《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Copyright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24443号-1
地址: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 邮编:062150
http://www.czptc.edu.cn 建议您使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