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单元(工作任务模 块或实训项目) |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 活动设计 | 参考 课时 |
1 |
总论 |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的发展简史 2.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 3.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4.理解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5.理解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6.掌握统计的含义 7.掌握统计工作过程 8.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 1.知道如何应用大量观察法 2.能举实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 指标、指标体系、变异、变量 3.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 4.能够区分标志与指标 5.能够区别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6.能够区别变异与变量 |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的发展史、统计工作过程、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由两名学生扮演调查人员,其他同学扮演被调查者。调查人员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内容、进行调查、进行汇总、进行分析;被调查者配合回答,然后可以互换角色。 3.讨论:学习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统计?统计的含义;大量观察法的应用。 4.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总体、 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 体系、变异、变量,使学生能够区分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 5.学生课下上网查询:统计发展史、统计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
4 |
2 |
统计设计 |
知识目标: 1.掌握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 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能力目标: 1. 能进行简单、小型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能够进行调查问卷设计 |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要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进行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 3.课下拟定调查方案: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4.课下拟定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6. 课下学生上网查询:调查问卷 |
4 |
3 |
统计调查 |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 2.了解普查的组织工作及注意事项 3.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4.理解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5.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 6.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特点和适用条件。 能力目标: 1.能编制统计台帐 2.知道如何普查 3.能进行简单、小型的统计调查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调查的分类、各调查方法的概念和特点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选择统计调查方法。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 4.分组讨论:讨论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5.课下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身体状况;调查消费情况;调查企业用人情况等 6. 学生上网查询:统计法、统计调查制度、人口普查等资料。 |
4 |
4 |
统计整理 |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 2.了解统计汇总的概念 3.了解手工汇总的折叠法、卡片法 4.了解统计数据的审核内容 5.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的含义 6.掌握统计整理的程序 7.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 8.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数列的概念 9.掌握统计汇总的划记法、过录法 10.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能力目标: 1.知道钟形分布、U形分布、J形分布的特征,尤其是正态分布 2.能应用划记法、过录法进行统计汇总 3.能进行审核资料 4.能根据所给资料编制变量数列 5.能对统计表的宾词指标进行设计 6.能编制统计表 7.能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8.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统计整理的程序、各汇总方法的应用、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各概念、编制变量数列、统计表的结构及设计要求、统计图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调查题目,由学生扮演调查人员,进行统计整理工作。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各种手工汇总方法;资料的审核;编制变量分布数列,从而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的含义;正态分布。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论手工汇总方法的应用范围、正态分布的应用。 5.实训:应用划记法、过录法; 编制变量数列;编制统计表;绘制直方图、折线图。 6.实验上机: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汇总。 |
6 |
5 |
统计综合指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2.了解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3.理解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4.理解算术平均数的主要数学性质 5.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 6.掌握时期总量、时点总量的概念及区别 7.掌握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的概念及区别 8.掌握各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 9.掌握平均指标的概念 10.掌握各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 11.掌握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 12.掌握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标注差系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知道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结合运用原则、多个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 2.能用总量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3.能区别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4.能区别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5.能用各相对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6.能用各平均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7.能用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计算公式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说明时期总量、时点总量的概念及区别;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的概念及区别;各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方法;平均指标的概念; 各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结合运用原则、多个指标结合运用的原则 5.实训:应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 |
12 |
6 |
抽样推断 |
知识目标: 1.了解抽样推断的作用 2.了解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3.了解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4.理解有关抽样技术的概念 5.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意义和程序 6.掌握抽样推断的含义 7.掌握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8.掌握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9.掌握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10.掌握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 能力目标: 1.知道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2.能计算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 样本指标 3.能计算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有关总体 、样本指标 4.能根据有关资料计算必要抽取数目 5.能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点估计、区间估计 6.会用《正态分布概率表》查t值 7. 会计算抽样极限误差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有关抽样技术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含义、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点估计方法、区间估计方法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进行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教授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假设检验。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区别;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重复简 单随机抽样和不重复简单随机抽 样的有关总体、样本指标;必要 抽取数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 极限误差;区间估计。 |
10 |
7 |
相关与回归分析 |
知识目标: 1.了解曲线回归分析的方法 2.理解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a、b的推导过程 3.掌握相关的意义和种类 4.掌握相关表和相关图 5.掌握积差法相关系数 6.掌握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7.掌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8.掌握估计标准误的分析 能力目标: 1.能够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 2.能够用积差法计算相关系数 3.能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现象间的相关程度 4.能够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 5.能够用估计标准误去分析回归方程的代表性大小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相关的意义和种类、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法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判断标准、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系统相关与回归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判断、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相关关系与回归关系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相关系数、估计标准误、回归系数;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编制相关表、绘制相关图。 |
6 |
8 |
统计指数 |
知识目标: 1.了解指数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指数的分类 3.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 4.掌握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5.掌握同度量因素的概念 6.掌握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7.掌握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法 8.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9.掌握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概念和编制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资料编制总指数、数量 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并进行分析 2.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指数体系的两 因素、三因素分析 3.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 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4.能够根据所给资料进行加权调和平均 数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5.能够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去估计推算 |
1.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指数的概 念、作用和种类;综合指数的编 制方法;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指数体系的两因素、三因素分析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任务,由学生进行系统综合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指数体系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在编制方法的区别;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与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在编制方法的区别。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综合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用指数体系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
8 |
9 |
时间数列分析 |
知识目标: 1.理解时间数列的作用 2.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 3.理解动态趋势分析的目的 4.理解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5.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 6.掌握时期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7.掌握时点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8.掌握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9.掌握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10.掌握时间数列的修匀方法及其特点 11.掌握季节变动的概念 12.掌握季节变动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1.能编制时间数列 2.能计算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 3.能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4.能计算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5.能计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6.能综合运用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 度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7.能够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 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 8.能用按月(季)平均季节指数法测定 季节变动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和编制原则;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资料,由学生进行关于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举实例讲授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各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4.讨论:教师举实例后,学生讨 论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之间的关系,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5.实训:应用计算器计算逐期增 长量、累积增长量;计算绝对数 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算相 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计 算平均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用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 最小平均法测定和分析现象变动 的长期趋势;用按月(季)平均 季节指数法测定季节变动。 |
14 |
10 |
统计预测 |
知识目标: 1.了解预测的原则 2.了解定性预测的因素列举法、指标分析法 3.掌握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 4.掌握配合直线趋势方程进行外推预测的方法 5.掌握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能力目标: 1.会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进行外推预测 2.会用三点法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 3.会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
1. 多媒体演示:教师将预测的概念与原则、定性预测各方法的概念及步骤等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2.任务驱动:十名学生扮演专家,其他学生设计问题、收集资料、筛选最优方案,通过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掌握德尔菲法的应用。 3. 实训:主观概率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进行外推预测; 用三点法配合抛物线方程进行预测;用一次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
4 |
11 |
统计分析报告 的撰写 |
知识目标: 1.了解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 2.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 3.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 以学生的调查和整理资料为基本资料,在前面相关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基础上,写一篇简短的统计分析报告。 |
1.教师讲解:统计分析报告的意义、统计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 2.学生观察:统计分析报告的格式 3. 学生课下上网查询:统计分析报告范文 |
2 |
复习、考试 | 6 |
|||
合 计 学 时 | 80 |
序号 | 任务模块 | 评价目标 | 评价方式 | 评价分值 |
1 | 总论 | 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课堂提问和训练活动 | 5% |
2 | 统计设计 | 着重于统计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 对统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进行评价 | 5% |
3 | 统计调查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践活动、阶段测验 | 5% |
4 | 统计整理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实践活动、阶段测验 | 10% |
5 | 统计综合指标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 15% |
6 | 抽样推断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 10% |
7 | 相关与回归分析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 10% |
8 | 统计指数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 15% |
9 | 时间数列分析 |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实训活动、阶段测验 | 15% |
10 | 统计预测 | 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实训活动 | 5% |
11 | 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 | 着重于实际操作能力 | 实训活动 | 5% |